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現代戲劇,學生第二組報告《跨文化劇場》自序


      胡適在 〈文學進化觀念與戲劇改良〉文中提到了一個觀念說到 :「一種文學有時進化到一個地位,便停住不進步了;直到它與別種文學相接觸,有了比較,無形中受了影響,或事有意的吸收別人的長處,方才再繼續有進步。」

這一段話時至今日,依舊值得我們思考,戲劇是文學的範疇之一,也與其他科學一樣,一直存在著 「進化」或 「演化」的現象;也就是說,文學不是靜止的,而是處於流動的狀態。胡適在上個世紀初主張舊文學勢必進化成為新文學,如此一來文學才有機會往前邁開新步伐。

筆者為跨文化劇場提出一個主張,認為劇場文化的傳播是基於一定的模式來組成的,因此筆者提出跨文化傳播四大理論
一、外來劇團原汁原味的展演。
二、翻譯演出外國劇本。
三、改編外國戲劇成為本土劇場作品。
四、運用原劇的劇作技巧、戲劇結構、風格等,再創造出屬於本地的原創劇本。

本書《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是筆者個人歷年研究戲劇成果之一,書中的文章皆發表於學術期刊或學術論文研討會中,經過增補與修正後,呈現出現有的內容。

閱讀本書,相信可以讓讀者了解,筆者提出的劇場藝術跨文化傳播的四大進程理論, 不僅可以解釋台灣現代戲劇的發展,的確經歷過這四大階段,同時也存在於強勢的英、法劇場文化對德國與俄國劇場的跨文化影響進程裡。當然,我們也更能同意胡適的觀察的確是精確的。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2010東西對照與交軌—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

石光生 教授擔任2010東西對照與交軌—
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特約評論人



2010東西對照與交軌—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留影



石光生 教授與 研究生劉晏慈合影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跨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

跨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議程表


主持人
   
08000845
報到‧領取資料袋
08450900
戴謙校長
開幕式
第一場
09001000
李坤崇
主任
【專題演講】羅斌(Robin Ruizendaal
           〈在地球村中跨文化〉
第二場
10001100
 陳昌明
【論文研討】跨文化文學與藝術
1.蔡蕙如,〈論神仙在海盜傳說的功能〉
 與談人:顏美娟
2.蕭百芳,〈宋代兒童的現代奇遇─從〈嬰戲圖〉
  到台北故宮與「頑石創意」的文創藝術世界〉
 與談人:林芳吟
11001110
 
第三場
11101210
石光生
【論文研討】跨文化藝術社會學
1.石計生、邱婉婷、朱思樺 ,〈寶島歌聲:紀露霞、洪一峰與其時代盛行曲〉
  與談人:劉晉立
2.高榮禧,〈巴黎作為現代性之都的審美反思〉
  與談人:張國治
12101330
   
    第四場
13301455
 黃美序
【論文研討】跨文化劇場
1.王淳美,〈果戈里《欽差大臣》在海峽兩岸的變體呈現〉
與談人:王友輝
2.石光生,〈台灣跨文化劇場詮釋的再省思〉
與談人:林鋒雄
3.段馨君,〈評羅伯威爾森在台灣之跨文化製作《歐蘭朵》與《鄭和1433》〉
與談人:邱源貴
14551515
 
第五場
15151615
石計生
紀露霞
workshop】紀露霞:
  台灣歌謠的曲盤放送,演唱與賞析
第六場
16151735
王淳美
【綜合座談】跨文化表演藝術的特色
 1.黃美序    2.朱陸豪   3.游蕙芬
17351800
閉幕式‧領取研習證明

                      
備註:主辦單位保留議程更動權利

議程時間配置:
1.【專題演講】一場:60分鐘
  演講人:50分鐘,開放討論:10分鐘
2.【工作坊work shop】一場:60分鐘
  主持人:15分鐘,詮釋演唱:35分鐘,來賓互動:10分鐘
3.【論文研討】三場:60分鐘、60分鐘、85分鐘
主持人:5分鐘,發表人:15分鐘,與談人:10分鐘,開放討論:5分鐘
4.【綜合座談】一場:80分鐘
  主持人:5分鐘,與談人:20分鐘,開放討論:15分鐘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學術活動計畫研究進程表

學術活動計畫研究計畫進程表

研究主題
台灣現代戲劇專題
執行單位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
研究人員(含職稱)
石光生教授
研究內容
一、 帶領研究生參與國內兩場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
二、 受邀參與第六屆海峽兩岸藝術節,並發表論文
三、 構思新論文〈台灣跨文化劇場詮釋的再省思〉
研究進程
1.北藝大的複數史觀研討會(10.01-10.02)實際內容為台灣現代戲劇史的跨文化檢視,例如石婉舜提出日據時代的劇作實屬通俗劇的論點。但此論點本人在2008年出版的《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就已解釋清楚。婉順既未解說何以是通俗劇,亦未掌握先前資料,論述欠嚴謹。既為檢視台灣現代戲劇史,去遺漏「傳統話劇」。特別是戒嚴時期的演劇盛產、以及數千部劇作的評述。
本人受邀評述林國源討論的〈後戲劇劇場〉。
2.台大戲劇系主辦的研討會(10.30-10.31),本人將講評廣州中山大學康保成教授發表的〈契合與背離的雙重變奏——關於中西戲劇交流的個案考察與理論闡釋〉。文中欠缺跨文化劇場的評析依據。
3.  10.15-19本人受邀參與第六屆海峽兩岸藝術節,並發表論文〈當代台灣偶戲的現代化呈現〉,提出「奠基傳統,發揚創新」的觀念,而以台原、無獨有偶、偶偶偶等劇團與「學生創意偶戲比賽」的展演為例,歸納劇目、導演與舞台呈現的創新,評析現代偶戲人偶同臺的表演成效。同時論證台灣偶戲現代化與教育紮根,這兩者間的緊密關聯。
4. 新論文〈台灣跨文化劇場詮釋的再省思〉正處蒐集資料與構思階段。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台南市關帝廟觀賞明華園演出《劉全進瓜》




2010.9.18執行團隊於台南市關帝廟觀賞明華園演出《劉全進瓜》
 凡那比颱風重創南台灣前夕,風稍大卻無雨,觀眾熱情人山人海。爐主是管理委員會主委,也是市議員候選人,開演前不免致詞一番。《劉全進瓜》是陳勝國編撰老戲,1994年首次在雲林縣文化局演藝廳觀看此劇。故事敘述劉全(孫翠鳳)下地獄,在十閻王(陳勝在)協助下,終得救妻(鄭雅升)還陽。陳勝在的機智喜感逗得觀眾掌聲不斷,心花怒放,真不愧是當代歌仔戲界一流丑角。夜半時分雨水開始飄下,從此就沒停,直到颱風警報解除。

台南市關帝廟
地址:台南市東區中華東路二段9611
電話: 06-234-0767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臺灣現代戲劇專題-首頁

Taiwanese Modern Drama
1998   石光生教授於莎士比亞家宅前留影

寶島歌后 紀露霞 嘉義市開唱


2010.09.11石光生教授暨研究團隊與寶島歌后紀露霞於嘉義合影

寶島歌后 紀露霞與電台好友相聚合影


寶島歌后紀露霞將於2010911日晚間7點鐘,假嘉義市九華山地藏庵廟埕,進行還願演唱。紀老師從小即時常至艋舺龍山寺禮拜,是虔誠佛教徒。1960年,當她歌唱事業達到顛峰時,與空軍飛官高必達結婚搬至嘉義,展開其音樂生命的第二階段。在嘉義,除了在電台主持節目、演唱節目評審與開設歌唱訓練班外,紀老師也常至九華山還願,並義務為地藏王菩薩生日祈福法會幫忙。今年的911日的週末,紀露霞抱著感恩之心,廣邀昔日台灣歌謠一流紅星與主持人,如魏少朋,鄭日清、林秀珠與金鵬等人,至嘉義地藏庵廟埕,進行酬神演唱,屆時中南部廣大歌迷,將大飽耳福。


 時間:2009/09/18   主唱者:紀露霞
演唱歌曲:孤戀花   攝影者:石光生



嘉義市九華山地藏庵
地址:嘉義市民權路255
電話:05-278-2555        
引言:後石器時代網站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臺灣現代戲劇專題-授課教師與助理介紹


臺灣現代戲劇專題:授課教師與助理介紹

Topics on Taiwanese Modern Drama


Ø基本資料:石光生  教授

ØEmail: kuang@ntua.edu.tw

Ø個人網址:http://www.ksstone.blogspot.com/

Ø學經歷
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1976)BA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1979)MA
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戲劇碩士(1986)MA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戲劇博士(1992)PhD
國立中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1993-1996)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1993-1995)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1996-2001)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教授(2001-2003)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兼任教授(2001-2003)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教授兼系主任(2003-2004)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 (2004-2006)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兼任教授 (2003-2007)

Ø現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系教授   

Ø專長:中西戲劇、臺灣戲劇、戲劇理論、儀式與戲劇、
       偶戲、戲劇編導

臺灣現代戲劇專題-教材及參考用書


1.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近現代話劇圖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
2.   田本相,《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
3.   石光生,〈台灣史詩上劇場〉,《劇場家書-藝術學院戲劇戲演出實錄》,台北:書林出版社,1997,頁226-228
4.   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台北:書林出版社,2008
5.   石婉舜,《一九四三年台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6.   石婉舜,《林摶秋》,台北:文建會,2005
7.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社,1961
8.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台原,1993
9.   林摶秋著,林至潔 譯,《閹雞》,《文學台灣》,第9期,頁230-269
10. 林摶秋 著,黃書倩 譯,《高砂館》,《文學台灣》,第27期,頁158-189